|
古老的邾国先民,即作为我们祖先之一的炎族,曾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,作出了卓越而光辉的贡献。对此,王献唐先生在他所著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、《山东古国考》、《春秋邾分三国考》等著作中,曾作出详细的论述和崇高的评价。王献唐先生说:所谓“邾娄文化”,实即炎族文化。因为黄族称处于东方的炎族为东夷,所以也叫“东夷文化”。“东夷炎族的文化,之所以又叫“邾娄文化”,主要是因为炎族的语言音调如邾娄,所以黄族人即呼炎族为邾娄。对此,王献唐先生作过详细的考证。他在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中说:“夷隶脂部,古读如侧,为最初之本音”;“夷人发音何以如侧?侧即邾也。邾读若邹,邾侧一声之转。炎族语音邾娄,因称其族邾,邾即夷,族同名同。”并谓古人音读,有急声,有慢声,急声为一 ,慢声为二,而慢声的二音,也可以分读。《左传》“鲁伐邾,取訾娄”,即孔子所生之陬邑。慢声连举为“訾娄”、“邾娄”,急声单举为“邾”、“为娄”、为“邹”。邾人语邾,声后若娄,故谓之“邾娄”,亦叫“訾娄”。邾娄即邹,邹即陬,邹陬同音。名县以邹,本从陬起;邹山之义,原出邾娄,邾娄即邹。《论语》作鄹,《左传》作?,《孟子》作邹,《左传》作陬,《吕氏春秋》“邾”、“邹”混用,皆是同音通用,犹如近代译音,但取声近字或别署。在《孟子》七篇中,似“孟子居邹”、“然友之邹”,“邹与鲁哄”之文字,“邹”字共出现10次之多。因此,战国中期,邹穆公将邾国之“邾”字,改为古时通用无别的“邹”字,邾国而称邹国。对此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索引中解释说,战国中期,邾穆公改“邾”为“邹”,只是为显示其功绩而已。或邹、或驺,盖出于邾娄之语,实是把邾娄二字的合音写出而已。这便是春秋时期称“邾国”,战国中期称“邹国”,唐代之前称“驺县”(魏晋南北朝时期“驺”一度写作“邹”),唐初始称“邹县”,现在又称邹城市的由来。 |
|